影子的世界就像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我始终没有办法完全确定这个世界是否真实的,我们所有的认识都依赖于我们的感知系统,而我们这套感知系统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邓悦君
“浮动”是光影的真假虚实、变幻莫测,是能量间转换的痕迹,是日常的某种状态。观展后的小伙伴们应该有所体会。今天,茶部君恰巧偶遇了”浮动”展览的创作者邓悦君,那么,择日不如撞日,让我们一起深八下这些不可名状的物体吧。
Q=问(茶部君)
A=答(邓悦君)
Q:角落里的那块带有小洞的墙壁远远看去很像被蛀掉的叶子,旁边那个大的也是卷叶虫,为什么要设计一大及若干小呢?这与物竞天择有关吗?
A:吃多了就胖了。
Q:我们发现这个大的卷叶虫大约每隔5-10分钟会自动闭合,这是在测验光影吗?就如古代”立竿见影”一样?
A:正好是相反,是光让它们产生这样的运动的。一开始只是光的变化,缩到最小的时候,光开始凝结成一小团一小团,慢慢的投影在室内的柱子和墙壁上。
温馨提示:请勿触摸《卷叶虫》,它会把你的手指吃掉。
Q:《偶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浪漫和诗意,但也有一种不可预知的成分在,这跟艳遇有关系吗?
A:不确定感在作品里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可预知感和当中的变化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发现新元素其实和艳遇差不多。
Q:这件作品是偶遇系列的第一个实验吗?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A:这个作品其实是“去中心练习”的延续,偶遇是这个方向的第三个作品。我的很多研究方向很多时候会串门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做。或许会更松一点吧,重感觉,这是我想达到的。
Q:您能说下《光分》这个名字或者名词吗?请您科普下吧。
A:额,分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光分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嗯。
Q:榃好像是广东的一种方言,您为什么以此来表达您的创作呢?
A:不知道是不是广东的方言,源于广东一个地方的名字,与作品给我的一部分感觉十分贴切。
Q:《光分》和《榃tan》似乎有着一定联系,我们发现只要《光分》的亮度达到一定程度,《榃tan》的长尾巴就开始卷曲,这是您实验的一个新方向吗?能具体谈谈吗?
A:嗯,作品间的相互影响确实是这次展览的一个实验点,不单单是光分与榃,卷叶虫也参与到其中的变化。外部光线通过虫体不断变化的孔进入展厅,影响着空间内部的影子变化,同时与光分所生成的影子交织。观众也可以用自己手机的电筒光与榃进行互动。当中有着很多的变量,它们与户外的天气,光线强弱,观众观看的位置以及数量等等参数有关。这些变量正好是我要寻找的东西,它们让作品不是像以往的单独存在或者是那么完整的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而是在多个维度上不断变化的,或者说我希望是类生物那样更开放的一种互动。
温馨提示:手机光照《榃tan》时,请勿靠的太近,以免惊吓/惊喜过度。
Q:我们在玻璃罐里看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比如蝴蝶的翅膀,这些背后是否有着曲折的故事?
A:有故事但不曲折,基本上是在不同的时间位置收集到的小生物,蒲扇蝴蝶是它们在穿越时空的时候我不小心顺手抓了几只。
Q:这些左右摇摆的”翅膀”又像是在海上随波游荡的幽灵船,但是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影子重叠在一起?
A:它们其实是仙人掌,哈哈。它是这次展览里最放松的一个作品了,有点像即兴创作。基本源于几个梦,一个关于仙人掌皇冠,一个关于海上悬浮的石头,还有一个关于天边下落的齿轮。重叠的影子是来自动画创作的灵感吧。
Q:这组作品最令人注意的地方是物体的呼吸和光影效果,您当初是如何创作的?
A:画草图的时候随便画的。呼吸的节奏很吸引我,感觉是有能量的。然后就开始试试看能不能用硬质感的材料来做软的感觉,尝试了几种切割方式后终于有点效果,但是只有呼吸好像又差点什么,于是过了一阵子,又想到可以和影子的研究方向结合。这是一个意外。
来点小思考
正如艺术家所言,影子的世界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我们是否能通过这扇大门重新审视那些约定俗成的的常识、规则,它们真的是那样吗?
—————————————————
邓悦君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喜爱科技、水墨、蒸汽朋克,钻研各种电路拼贴,机械运动。创作关注于能量、影子、生物、梦境等。
想象力学实验室 ·茶部
展览时间:2017/3/12-5/8
4月2日~4月4日休息
展厅地址:杭州文二西路89号
[南都银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有关创作的若干问答 | 邓悦君: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