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关于“半发酵”

“半发酵”是想象力学实验室【茶部】与艺术家张辽源共同发起的有关影像实验的项目。我们发现“发酵”这个技术本身和它的结果极为有趣,暗含了静止、变化、分解等一些内容,这些性质也会在此项目里发生。我们试图通过影像媒介的内变来讨论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

🚩Day 2:2017年5月13日

天气:晴

增加物品:置物架、毛毡布、玻璃若干、绷好布的油画框、电视机2个、打印机、摄像头2个、玻璃刀2个、严格裁切过的木料若干、尺子若干、素描纸、香草纸、马克笔纸若干

工作:修打印机 组装置物架 玻璃运到茶部 现场学习裁切玻璃 链接设备并整理电脑文件夹资料 购买新的打印材料

出场人物:张辽源、郭熙、石川、杨杨、朱立华、谢骞、郝炜帅、王香力、杨莹怡、王河化、唐润康

思考:人与“事”的关系

🖊Day 2 工作笔记 张辽源

“半发酵”第二天

男生1:30左右到,交代任务,玻璃马上运到。

下午2:00多玻璃送到,马上反应过来需要将它们分开摆放,否则后面用起来很麻烦,这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但忘了煤油的事,迁(遣)小帅去取,煤油这个材料很好。

味道好闻!往笔刀里边倒的时候,溢出来浪费1/3。

安排香力、莹怡两位整理照片、分类、确认photoshop可以打开CR2文件。

另外一件与想像中完全不同事发生了,裁玻璃!见师傅极快速轻松的裁切,以为很简单,但自己试了才知道,甚至有点挫折感,工作还没开始,技术一关过不了。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采纳郭熙的建议后,将玻璃的一边不离开桌面,平放在桌面上。(这与BoLi店的师傅操作方式不同,但也许没有仔细看。)右手稳住BoLi刀的下端滚轮,保持均匀用力和速度均匀,总算平稳的划出一道线,而且听声音就知道是可行的,靠谱!

“半发酵”第二天

然而用手分开玻璃也绝非容易,之前只体验过一次,而且是小玻璃,众目睽睽之下必须要下定决心做这件事,并做好失败将玻璃弄碎的打算,运气不错,最后玻璃成功分离,取得阶段性突破,随后又再次划出较直的分割线,也再次成功分离!

感觉展览已经完成了!坐下来喝茶!

“半发酵”第二天

因为要去转塘买材料,而且有学生住转塘,顺便送他们回去,让唐和帅送回家了。车的油已临近零点,所幸能开到转塘,幸亏有了紫金隧道!否则难说!

原计划在转塘吃饭,但时间已近晚上8:00,作罢,我单独去买材料,让学生回家。发现一些有可能的材料与纸,买了些样品,而且可以开发票,顺利!

回到茶部已21:00,又去买晚饭。

“半发酵”第二天

打印机修好,原来的电视也“修好”,不如说是粗心大意的问题,原因竟是没有找到它的开关,或者说认错了开关,远宁提供的打印机不能用。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半发酵”第二天

今天想一个问题,有“事”挂在心上,之前做“文化馆”项目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人与“事”的关系。“事”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在对我们施加影响!而我们对“事”的感觉很真实,有时候“事”是一种感觉,是对“很多事”的一种感受。“很多事”在心里形成的一个新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对“很多事”的反映和处理。我在想,怎么样可以像平时没事时一样工作!为什么“事”一来,会换一种心态!会改变语言、行为,会附加很多很多平时不存在的东西。

而之前那个心态是什么,哪个更真实,或者哪个才正常,或者说,这算不算一个问题!

今天结束先。

22:22

“半发酵”第二天

📐

张辽源

1980年生于山东潍坊,现人民教师一枚,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给人第一印象朴实。早年作品多以影像方法反应公共环境问题,2009年始,关注点逐步从”外部矛盾”转入”内部矛盾”(内变),关注影像媒介本身。2013-2014年为创作空窗期,原因不详,若要刨根究底需借洪荒之力。

🔔2017/5/12-6/1 发酵期

🔔2017/6/7 15:30 展览开幕

🔔2017/6/7-6/20 展览时间

—————————————————

🔍

“想象力学实验室” 成立于2008年,属于江南布衣艺术中心,确定围绕寻找和推动创新事物展开工作。拾荒发明构想萌芽,全力守护其生长。积累条件促进想象力羽翼复苏。

📍

想象力学实验室 ·茶部

杭州文二西路89号[南都银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半发酵”第二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