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
邀请任倢来参与到我们“主观采证”中来,并作为我第三位“采证”的人,是一件“守株待兔”的事。
用任倢的话来说,“印-度的“主观采证”和我的“样本采摘”系列有些相似,但也不完全一样。”
胡画:
*总是期待会等到一只兔子,
但是天气越来越热。
有时候却等来没有答复的物业,不能说的话,无法开打的网页,砌死的墙,还有更多的404或者主动注销。这里只有c,没有ab。
正文是任倢发来的文字,关于图像,关于版画,关于自身的创作。写于四月底至五月初第一回来印-度后。本来文末有一句“(未完待续,六月再见)”,到今天,也已经是七月见了。期间也进行了各自的“半发酵”。 图案的正负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想把想预告的都写在前面,之后可以耐心的看字了。
本周六,也是我们“主观采证”项目,在展览前的最后一回 “开放日” !!
时间:2017-7-15 下午3:00 – 6:00
任倢 在 印-度/想象力学实验室 (文二西路83号三楼)
欢迎前来,来看看我们的版画采证现场,来聊一聊大家家里有没有破碎的布头,妈妈奶奶会不会自己裁布做衣服。当然,如果你有零布,也欢迎带来交流。至于为什么呢,还是看看任倢怎么想吧 ☁️ :
第一回带来印-度 可能用到的材料/
/
文字:任倢
版画是物质材料和图像的结合体。我对图像不太敏感,更关注材料这部分。刀与版面的相互作用,不同材质的版面和不同的药水儿发生化学反应,油墨穿过孔洞渗透到纸面或布面上,最终留下痕迹。这些都很具体,但同时又很抽象。我喜欢抽象的东西。(不要问我为什么)
“样本采摘”中的元素来自将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进行二维平面化处理之后的图形,具体的信息被完全抽离,它们暗示着实际的空间,或是使通常不为人所注意的形式得以显现。其中一部分成为完整的作品,另一些则成为后续创作的原点,继续生长。
平面图形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对象。尤其是一些不规则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虽然它们是平面的,但往往使我联想到空间和体量。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物质载体,且物质材料和图形同等重要。当很多个物质化的图形在一起时,它们形成对话,甚至会产生叙事,不过这些不是我能控制的。
尊重物质材料本身的形态,不论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不论它的结构是怎样,不论它的意义如何。在我看来,我和它们是平等的,最好不要去改变它们,要么,就让我们互相改变,行动和变化交织。
HU说我工作的时候小心翼翼,爱惜一切材料和工具,不愿意轻易造成损耗。我想这是人跟物之间应有的关系和态度,不论它们是工具,还是作品。生活、工作、最终的作品,以及创作者本人应该是一体的,这样的态度是不是老套?更年轻一些的艺术家似乎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
年初搬工作室的时候,我保留了一包碎布片,都是过去多年中裁剪衣裳之后留下来的边角料。布片上的图案纹样很有年代感,看到它们就唤起一种很私人的感觉,想到过去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以及在那个时候的很多往事。不过这种情感太个人了,我不想把它们投放到创作中。
当丢掉图案纹样之后,布片们的形状变得非常突出,莫名其妙的抽象,似乎不具有任何意义,但隐约显露出某种规律性。它们是人的身体被平面化之后产生的负形,这概念有些类似雕塑模具,比那些具体的东西更吸引人。
我想让这些来自织物的图形信息重新回归织物,比如作为一种新的纹样,或是时空坐标中的一个点。这个过程将与古老的模块化织物印花术、作为图案样本的Patten Book产生潜在的关联,同时也试图去讨论当下的秩序化世界、人的身体和情感叙事。最后的结果谁也无法预见,但这一切肯定会留下某种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来自五月的图像回放 /
关键词: 过程、铜版、布、木版、叠加、尝试
木刻 + –
monotype
铜版、木版套色(局部)
________
works ©️任倢
感谢bohe .
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力学实验室 印-度地址:杭州文二西路 83 号三楼B307
↓了解更多📝请戳↓
🔍【主观采证】
黄河×周玥:
李亭葳×周玥:
🏡【Homefulness =≠≈ Hopefulness】
📅【节前最后一天】
杨圆圆×周玥:
春妹×胡沁迪:
刘帅×胡沁迪:
陈抱阳×魏臻:
张英娉×魏臻:
钟乐鸣×魏臻:
微信关注“想象力学实验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印-度| 记录在五月,很多事还未发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