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李文强

室内设计师

不料 | 聊聊【上篇】

Q:这个废料当时就是这个形状吗?

A:对,就是这个形状,当时废料有十几片,我挑了八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Q:其他结构是废料吗?

A:构造是另外做的钢架,和我之前设计的沙发类似,外面使用软包填充。本来还有一盏灯,被工厂搞丢了,很郁闷,也是这样一片的形状,本来做好了打算吊起来,是一盏不发光的灯。我的总体设想就是一组沙发加上一块金属地毯,觉得金属地毯会比较有意思,所以选了其中这块网状的废材,同时想这一套应该有音乐才完整,就有了这个音响柜,它两侧也各有一个圆形,可以把音响放在这个上面。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Q:这个废料表面有重新处理过吗?有设计草图吗?

A:就是原材的质感,只是打磨掉一些焊疤,处理了锋利的边缘。作品是现场即兴创作的。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这个作品有什么个人想法在里面?

A:我之前做的一些设计想从人的身体去发掘,比如你现在坐的这个沙发就是一个屁股的形状,或者是其他部位,因为我一直想把身体部位去做一系列的家具作品,“不料”的这个作品是因为做那些作品的时候接触了很多金属构造,这次尝试将这些金属部分暴露出来,也没有什么哲学上的想法或者概念,刚好是一个机缘巧合的结果。我其实想做成一个很酷的客厅,这些金属废料特别能体现这种感觉。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之前学的是设计吗?

A:我其实是油画系毕业的,但我的方向是往影像去做的,静态电影,参加过巴塞尔,在M50也做过个展,做过不少装置,但因为装置不容易被收藏,后来因为生活压力,同时也有点灰心,所以转行去做了室内设计。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在做了设计师之后再去看当代艺术,有没有什么新的体会?

A:我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其实差别挺大的,但是这个过程里我发现有一些可以交错的部分,比如我用纸巾去做人偶和沙发,这个沙发是不具有实用性质的,但是它同样可以存在于这个空间里,很像装置的感觉,而且不只是现在这个例子,我们以前墙上挂的字画,桌上摆放的装饰器皿,就是会打破或者补充这个空间原有的感受,我在设计中就一直在尝试发生这种交错,找到一些不同的感受。

不料 | 聊聊【上篇】

邵一

艺术家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选了哪些材料?

A:其实是这样,我第一次去挑不出来,对我来说这一堆东西各种材料都是一样的,选A或选B最后都可以做出来一件东西,我都可以根据这块材料特性做出一个相应的作品,因此最后我没有选,或者说变成被动接受的方式,让其他人先选择,看最后挑剩下的是什么,实际上看到最终剩余的这堆东西,我发现我其实选择的是它们带来一个问题,用它们做一件或一百件作品的意义是什么。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作品截图

Q:为什么最终选择用视频的方式展现这些材料?

A:我们看待不料的这些材料定义是针对这次的展览,是一个比较局部的方法,当我把这个问题带回工作之后,看到我自己之前多年收集的大量材料,废品,这其中的关系才开始渐渐呈现出一种意义,是关于物品本身的时间,环境,人,我想把这种关系从一个局部延伸到更大的范围去讨论,因此我让我所认为的”不料”通过宏观的角度带到这个现场——一个塞满了”不料”的仓库,和现场的这些材料个体发生对话,并由此开展关于”不料”的继续探索和实验。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李明艺术家

不料 | 聊聊【上篇】

在现场挑选材料时,我发现现场摆放的不料呈现出这样的规律— —铜、铁、不锈钢、皮料、木框、海绵等等,这些材料在视觉上都已经具备某种“形式感”,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身体局部被选中,裁切走使用,剩余下来的,仍然是材料本身,但成为了“无效信息的呈现形式”。

不料 | 聊聊【上篇】

而在另外一个不料区域,摆放着许多微喷的图纸,这些图纸之所以作废,是因为它们的作废标准是基于一些商业图像的标准,例如:颜色饱和度是否准确,试稿等等,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区域的不料废弃标准和其他区域不料的废弃标准有不同之处,这些图像上的广告宣传信息可是真实有效的:厂家电话、衣服型号、皮鞋颜色、门面款式等等等。

不料 | 聊聊【上篇】

我选了两张大的打折券的微喷图,我认为我挑选的打折券跟这个区域的图像不料比起来,情况更为特殊一点,我很明确的知道这张纸上微喷的内容是打折券,只是数字还未出现在打折券上面,如果说这次的游戏是参与者能通过某种点石成金的方式让这些不料复活、进化,那么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打折券上写好具体的折扣信息,并让它在整个展览中真实有效的具有使用功能,那么,我挑选的不料将有明确的使用价值,墙上粘上的纸片框子(裁切完打折券后剩下的面积)会回到不料的概念之中,成为无效信息的形式。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游戏规则 剩下的8张打折券,每张打折券标价:666元,每一张打折券针对一名参展艺术家,每张打折券只可以使用一次。一旦发生收藏,藏家购买打折券的费用666元将归被打折的艺术家所有。

不料 | 聊聊【上篇】

欢迎线上选购 💳 搜索“想象力学实验室”淘宝店铺

周啭 & 成爱国素人艺术家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们第一眼看到这些被废弃的边角料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A:对我们来说就是材料,在普通人眼中很有价值的或者很垃圾的东西,其实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个好的作品不要太拘泥于它的材料,因为我(周啭)之前自学雕塑时,很多材料都是偶然玩出来的,像泥巴,不会是很正式的材料,我们不会很严肃的去做而是在玩这个东西,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尝试一下,不把一个东西框死会更有意思。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Q:当时你们选的是哪些废料?体现在哪些作品上?

A:成爱国拿了一些皮料,做成了一件皮衣,但实物没有在现场出现而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在了我的动画里。然后我是用到了一些海绵和布,还有一些铁片,刚开始第一眼看到这些材料,想要做的可能是一个吃饭的场景,本来是想做成一个装置类的东西的,但是后来变成了现场的那个茶几,作为动画中的一个道具去做了。现场的椅子是我们之前创作的,是用朋友不要的一些木头搭的,感觉跟这个主题很贴合,所以就用上了。

不料 | 聊聊【上篇】

Q:选择这些废料与你们之前的创作有关吗?

A:对,会有些关联,因为我们是做衣服的,兴趣会很广泛,会有一种创作的惯性去选这些废料,包括以前做动画也会这样,比如感兴趣的一个片段,我们会往前往后的去衍生,去拓展,(之前创作的)一些元素还是会出现在我们的作品中。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Q:现场中的影像作品、人偶、家具、器皿等是在构造一个情境吗?

A:其实就是为了讲述我们家庭的一个状况,我们就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作团队,创作与我们的生活是串联在一起的,我们的创作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希望大家也会有这种意识,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们觉得艺术家和设计师之间有显著的区别吗?

A:艺术家只要考虑自己,表达自己就够了,但是设计师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要为他人考虑,一个是作品,一个是产品,现在我们也在体会这种“做自己”和“做别人”的感受。

不料 | 聊聊【上篇】

Q: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A:最初我们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个人的行为,只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但是兴趣点够多的话,你的手就会停不下来,不断地去做出新的好玩的东西,这是为自己服务的一个事情,但是看到你作品的人群越来越多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给你框定新的身份,作为艺术家本身的话,不应该去太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

不料 | 聊聊【上篇】

不料 | 聊聊【上篇】

👀

敬请关注 “不料”近期报道

走进“不料”艺术家/设计师的内心戏

来茶部现场亲身感受!

不料 | 聊聊【上篇】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 89 号茶部

展期 2017年9月21日~11月19日 13:30~20:00[周一休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不料 | 聊聊【上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