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翁善伟室内设计师

不料 | 聊聊【中篇】

Q:你这个作品用的是什么废料?

A:就是这个,组合产生这样一个类似茶几的形态。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Q:当时就拿了这一个材料吗?

A:有很多,本来我想用这些做一个行为和影像其中的元素,但之后因为一些原因把这个计划给暂时取消了,我的核心概念是想复制一个夏天,二分之一复制夏天,就是这个材料,十根就是十个被复制的状态,我不是从形态去考虑,是从废料本身去考虑,就是复制废料,因为想象力学实验室已经对这些废料做了一个”审判”,我想做第二次、第三次”审判”,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里发生了转变,我希望复制过程中有夏天穿热裤的状态,更加嗨一点,但这两者一个是装置的状态,一个是影像的状态,我还在找这两者关系中的表达。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Q:你为什么想到夏天?

A:因为拿到废料是这个夏天的结尾,我想通过这个来穿插这种复制,找十个人,每个人去复制一个,这个复制变成了一个系统、指令,我会要求他们复制过程中的每一个标准,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现,最终形成的就是一个表格,并不是想说明什么问题,仅仅是一个表格,只是利用了这个物料产生的边缘,而不是物料本身被怎样改变。

不料 | 聊聊【中篇】

Q:当时为什么会选这个材料?

A:我喜欢有微妙变化的东西,它看起来比较正常,但又感觉它被花了一些时间去解决某些细节问题,直觉吧,包括我选的其他材料也是一样,甚至我想在作品中加入沙子表达个人的情绪,也都是一种直觉吧,很关键的是:”沙子停在了时间复制的废料上”,这是我想表达的一种诗意,所以我希望它是有表演性和戏剧性的,因为夏天和这个事情是有很大关系的,但重点还是在复制,通过反复,增加废料的属性,或者说是第三次”审判”,但可能”审判”这个词可能有些不合适,过于情绪化,所以我觉得”夏天”是更合适的词语。

不料 | 聊聊【中篇】

作品截图

Q:个人身份在创作中的作用?

A:我对身份的理解是它往往是被动的,不是自我去认知的,比如一个商人,他某一天做了一件艺术品,那就得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他在经商的环境下,他就是一个商人,但是在创作的时候,他就是艺术家,这是一个被认知的过程,我觉得永远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形成的,哪怕是主动也只是一厢情愿,所以我对自己是做设计还是做艺术这种身份并不在意,重要的是你最终要表达的那个环境是什么,比如某些建筑设计的作品,你剥离掉这个具体”建筑”的状态,其实很多都是艺术,因为是独一无二的,是能给设计师个人创造嗨点的,我之前看过一个哲学家说过,这是一场分子革命,你在做的是跟自己的革命。当然这些和系统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是从艺术系统来判断,还是以个体来判断,这个时候就很难去说了,当然绝大部分人还是会以这个系统去判断。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摄于设计师工作室

王旭旦产品设计师Q:你的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哪里,哪些元素是“不料”提供的?

A:作品的思考来源于前阵子无意中拍摄的一张关于建筑的照片,拍摄的物体是位于浦沿的一栋灰色建筑,借助近乎垂直于墙体的烈日,灰色墙体呈现白色,公寓楼垂直向上。达到纪念碑的形态,幻想现代建筑对居住的本质考量是纪念碑。这是摄影师对建筑师的再次解读。

不料 | 聊聊【中篇】

照片由ipone手机拍摄 未经调色修改

被镀锌铁板包裹的木箱子,以及被铝板包裹在里面的部件,是“不料”提供的。

不料 | 聊聊【中篇】

Q:《WJ0168B》是一个随机的产品编号吗,为什么以此命名?

A:那是一个车牌,布展那天出现在我面前,于是就随手拿它作了作品名。

不料 | 聊聊【中篇】

Q:开幕当天,水箱里放了一对章鱼,有什么用意吗?

A:章鱼是一个视角,它看到的角度是接近人的视角的。

不料 | 聊聊【中篇】

Q:以设计师的身份来做一个装置类的东西,有什么体会吗?

A:呈现上有种特别立体的体验,跟设计一个实体的表达不同,我会继续尝试这样的方式,把思考后的东西通过类似这样的途径表达。

不料 | 聊聊【中篇】

Q:你认为当代艺术与传统手工艺有什么关联吗?

A:没有必然关联,但是我发现我的作品几乎离不开一些手工艺,是在原有工艺上经过变化的工艺,与自己在传统工艺上的一些研习有关,不自觉地融入的。

王可艺术家

不料 | 聊聊【中篇】

Q:为什么选择这一堆木框边角?

A: 去现场挑选材料时候有和所有材料都短暂交流过:蹲下看他们的形状、重量、材质和它们的废弃程度。木框边角相对于皮料、废纸、泡沫更有骨像,硬质、形态明确。在我看来,它们更接近“半残废”。就我自己当时的加工整合能力,选择一个半成品具备更大的可能性。

不料 | 聊聊【中篇】

Q:拿到材料进行了怎样的加工再造?

A:先用斜切锯把每一块不规则的木头都切成了方方正正的横平竖直状态,再把每一块的毛刺打磨掉,让它们呈现了一个比较平头正脸的废材单位一状态;第二步是拼接排列它们,当它们每一个彼此可以顺利连接匹配时候,把它们贴合,让它们混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作品最后呈现时的(画布)部分。

不料 | 聊聊【中篇】

Q:用作废画框边角做画布这个里面似乎包含着一些对话?

A:画框的角色比较像饭后甜点,很重要,会让气氛显得更完美和完整,但是永远是在主食之后之外。这次有一点想让配角拿奥斯卡的心机,让它完完整整的越位,不仅从废料主题上,从它本身的存在价值上实现一个新的角色,就是让它变成画布本身。

不料 | 聊聊【中篇】

Q:印象中你是比较擅长画画的,为什么只在画布上画了很简单的白色色块?

A:所有热爱画画的人应该会有一种体验,就是当你面对一张完整平整的白纸(画布)的时候,会在心里涌现无数力量无数激情无数想法和可能,我把这种复杂的感受归类为敬意,对一张白纸的敬重,甚至是对一切可能性的深深恐惧。但无论如何,这种开始很重要。哪怕可能仅仅因为它是开始。Q: 由于「画布」的起伏画面呈现一种立体画的感觉,这是你努力呈现的吗?

A: 对,在涂完白色方块前,我其实处于一个期待显影的过程。有预想,但是并不知道最后呈现效果如何。这个自然地呈现过程让我充满期待,有被画布绘画体验。

不料 | 聊聊【中篇】

Q:为什么会有两张作品?

A:一个是材料使然,刚好够做,另一方面心里也期待是两张,因为两张的叙事性更强,一张大家可能看的很困惑,不明白我做了什么。两张作品同一个指向态度就更清楚。两张作品之间也会自己存在一个对话。有一有二,有秩序是个好事情。

不料 | 聊聊【中篇】

周轶伦艺术家

这些材料最早只有在各自工厂中才被定义为废料,被选取运送到想象力学实验室,摆在地上贴上标签后它们才正式的变成了材料,而且是要被艺术家使用的材料。摆放的材料非常有秩序,看的出工作人员的辛苦。

不料 | 聊聊【中篇】

(想象力学实验室)场地是一个我梦想中的完美工作室,采光好,干净,所以我特别想借这个项目临时用下这边做工作室。为了想到底做点什么,就先用几个现成圆管绑成了一个躺椅,希望可以舒服的躺坐着,看着这满空间的材料,计划下做些什么。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这个躺椅真的特别舒服,我已经不想做其它了,加点海绵加个地毯,完美的躺椅加瓶啤酒就仿佛身处沙滩。

不料 | 聊聊【中篇】

用这边做临时工作室的计划不能因为这个舒适躺椅而一下午就告段落了啊。因为有太多金属材料,于是想到了一直想学习的电焊技术,刚好愿意教我的师傅住的离这边比较近,就在这边开始简单的电焊学习,用学到的(技术)做了后面一张凳子,就跟学木工都会先做个凳子一样。让师傅有地方坐坐,看你劳动。

不料 | 聊聊【中篇】

不料 | 聊聊【中篇】

👉点击进入“不料” | 聊聊[上篇]👈

👀👀👀👀

敬请关注 “不料”近期报道

走进“不料”艺术家/设计师的内心戏

来茶部现场亲身感受!

不料 | 聊聊【中篇】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 89 号茶部

展期 2017年9月21日~11月19日 13:30~20:00[周一休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不料 | 聊聊【中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