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是白清文于2019年3月在想象力学实验室开展的最新项目。 「复调」指音乐中两段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奏的方式,这些声部之间是协同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正如我们当下的生活:众多信息流同时穿梭于身体,存在于周围的时空,碎片化地时隐时现。此外,艺术家还想用「复调音乐」的方式理解并探索多屏幕影像的创作过程。
白 清 文「复 调」项 目
第 1 0 5 天
上个月,白清文邀请了六位朋友,在想象力学的工作室开了一次茶话会。原本设定了一些话题,结果聊着聊着就聊嗨了,变成一场长达五个小时的漫谈。
因内容过多,漫谈记录分三次推送,今天是下篇。
聊天内容有删减,部分对话为杜撰。
出 场 人 物 表 :
B: 座谈主人
P: 北宋画家和理论家
S: 总在呓语的旁白者
M:童心未泯的故事大王
Q:沉默寡言的思考者
W:热爱某种水果的少女
R: 哈利波特十级学者
恐 惧
《黑方快》,Kazimir Malevich完成于1915年6月8日。纯黑的画面、简洁、均匀、摒弃了画框内的空间故事,甚至可谓没有形象。这让当时的评论家深表感叹:“我们失去了所钟爱的一切……我们面前,除了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什么都没有。”而这件作品的意义就如电影《天国王朝》中,守城十字军将领巴里安问穆斯林首领萨拉丁“耶路撒冷对他的意义”时,萨拉丁回答的两个词:“noting”、“everything”。
S:有人试过半夜在江里或海里游泳吗?我曾经有一次凌晨2点和一个朋友去一个水库游泳。那个水库我们经常去,其实挺熟的。但晚上就特别可怕。我们当时打算从岸边游到中间的一个小岛上再游回来,虽然都很会游泳,还是决定带着一张充气筏一起游,也幸亏带上了充气阀。游离岸边二三十米之后,一片漆黑——脚下的水里是黑的,头顶的天空是黑的,四周也是黑的,甚至看不见对方。就好像悬浮在一片虚空中。不对,不是虚空,而是扎扎实实的黑暗,冰冷的未知。
(不良示范,请勿模仿!)
P:这时候你需要用理性的光辉照亮恐惧。
S:理智确实是摆脱恐惧的方法。要意识到恐惧有害身心,或者用快乐的情绪把自己充满,让自己从恐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重点就是要忘记它,否则就会时刻惦记着。
R:《哈利波特》里有种变形怪叫博格特(Boggart),它们会变成遇见它们的人最害怕的东西,代表人心中最深的恐惧。比如哈利·波特面对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摄魂怪。驱逐博格特的咒语是“滑稽滑稽”(Ridikuius),然后它会变成你认为最好笑的样子。既然讲到摄魂怪,摄魂怪又是另一种恐惧,它们会吸食人的快乐、勇气和灵魂,对付它们的办法是内心想着最快乐的记忆然后呼唤出守护神。
M:我小时候对漆黑的房间很恐惧。但我会强迫自己把自己关进去,幻想将自己送给恐惧,送给鬼。然后就变得比较神经质。很多东西都能让我感到恐惧。小时候好像是凤凰卫视有个节目用了《X档案》的配乐,每天晚上十点播出,超可怕的。我和我弟弟一看到片头就开始大喊,鬼吼鬼叫想用自己的声音盖过电视的声音。并不是用吼叫对抗恐惧,而是我们已经害怕到不敢去关电视了,更像一种逃避……我还经常做很恐怖的梦。很多年前我在碧水豪园跟同学朋友合租,就是那种一套房子被分成很多小房间的群租房。我当时很穷嘛,只租得起一间只带一个很小的窗户的房间,很压抑。有天梦到我躲在有厚厚的积雪的草坪后面看父母给爷爷扫墓,一抬头看到天空有一只巨大的马眼——马的眼睛。
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创作于1899年的作品《独眼巨人》(Le Cyclope)。雷东对于形象与色彩的探索充满主观的个人幻想与诗意表达,比起去捕捉现实世界中的形态与光影变化,他更乐于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艺术灵感。他曾说,“只凭意志力,在艺术中什么也达不到。一切全靠潜意识。”
S:你那时候是刚做过婚前性病检查吗?被马眼吓到……窗户就是插那根针的地方。
M:……我还梦到过在公交车站等车,抬头看见天空中有条巨大的龙,半透明的,倒着飞的龙。后来工作室搬到新工作室,一直没有装窗帘,晚上工作到很晚有时会恍惚,比如曾在半夜2点看到一个穿白衣服的老奶奶坐在我工作室里。
S:都跟窗户有关?
M:好巧哦~ 后来我应对的方法就是把窗户全都封起来,盖住光线,回到小时候被关小黑屋的状态,以此摆脱恐惧。
R:你这好像和用大喊逃避恐怖电视节目是类似的操作。
S:我们从小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我很小就对鬼失去了恐惧,一方面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鬼神,另一方面我也会“辩证地”去想,万一有鬼那也没什么可怕的,它把我弄死了大不了我也变成鬼再去搞它,鬼只不过是人的另一种形态。我小的时候害怕的是没有鬼,人死了就“万事空”,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空,是永远不能再去思考、感觉、反映……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的思想教育课让我陷入了对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的偏执般的思考和害怕,每天一闲下来就开始想死后便什么都没有了这件事。尤其是每天吃完饭的时候电视里天天播的一个日立的卡拉OK录像机的广告,一插播这个广告我就开始想到死,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恐惧这个广告,但是它偏偏总在重播,我就陷入了对死的恐慌。这种恐慌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上课下课都在想,晚上睡不着觉也在想……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都快疯了。再后来我强制自己不去想这个话题,挖空心思寻找一切能让自己感觉可笑的好玩的事情去做,通过让自己没心没肺地找乐子最终搁置了这个可怕的念想。
B:我有时候会恐惧从脊椎中发出的骨头间摩擦的声音,比如扭头的时候脖子里会发出一丝非常细微的“滋”声,因为这个地方刚好控制着整个身体的全部,所以这里即使有非常细微的变化,都会让我很敏感。
M:这种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到的脆弱让人处于一种防护状态。2012年的时候不是有末日的传说吗,那天我就决定要跑到楼顶看着太阳等死,结果那天等到天黑也什么事也没发生。
P:我现在很少有什么恐惧了。可能和年龄有关吧,小时候比较容易恐惧。当然现在也很少进入什么非常的状态里去。刚才不是说鬼吗,我现在都很少大半夜还在外面晃了。还有就是小时候经常处在被管束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恐惧。比如作业没做完,困意却战胜了被批评的恐惧,最终还是决定去睡觉,但做决定的时候内心是很忐忑的。现在还是会有需要“做作业”的时候,比如稿子没赶完,但现在恐惧变成了焦虑。这个年龄如果说还有什么深刻的恐惧的话,我个人是关于父母去世吧,我梦到过这个,梦里就很恐惧。
沙雕网友恶搞“困意战胜了作业没做完被批评的恐惧”。
M:我觉得小孩的恐惧真的很奇怪。我儿子现在6岁,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大海的时候就非常害怕,他看小猪佩奇中的有一段也非常害怕,是佩奇摘蓝莓。我反复看了那个段落,完全搞不懂他怕的点是什么。
W:可能恐惧类似过敏,它是对一些范畴的过敏,像是有些形状、感觉、颜色什么的。
R:比如密集恐惧症?看到密集的东西就会和某些很恶心的场景建立关联,由此感到恐惧。
W:有种说法是,人讨厌丑的东西,因为它接近魔鬼的样子;人喜欢美的东西,因为它接近上帝的样子。还有对恶的恐惧,对异类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小孩害怕大海可能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S:恐惧似乎是在“知”与“未知”之间产生的。我老家在闽江边上,两岁的时候我爸就带我去江边游泳,他自己去游泳了把我扔在岸边自己玩,回来找不见我了,其实那时候我掉到水里了,但是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恐惧,我还隐约记得一点那时的感受,水底有光,星星点点,亮晶晶的。我被捞上来的时候大人们就很恐惧,而我却一点也不慌。
W:所谓灵魂,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灵魂可能就是明确的世界观吧。刚出生的小孩是没有灵魂的。
M:把自我当做对象的时候并没有真的自我。是当你想到“自我”那一刻的时候背后的那个人才是真的自我。就像打坐的时候,你意识到“我有点进去了”的时候其实是你已经出来了。
勒邦在《乌合之众》中曾举例,法国大革命时期,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上万市民几天内,杀尽了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人。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并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这就像勒邦所分析的,参与到社会事件中的群众,一旦完成某种富有信仰的自我构建,那么在这种信仰的感召下,一切行动皆可能是神圣的。
Q:自我是一种自欺,一种错觉,由意识运动产生的自欺。你们谈到了灵魂,我想到了灵魂和自我的关系,婴儿一开始时候可能是没有自我的,只有我,而后来我被当作一个对象来建构,这种自我的印象就越来越强烈了,自我也是养成的,是一个对象(我的对象?)。
关 于 影 像
M:B这次是要做个影像作品吧,如果让你从今天的主流明星中挑男女主角你会选谁?
B: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一对情侣、一位老板。
众人七嘴八舌:女明星:汤唯、徐帆、吴倩莲、瞿颖、周韵?男:葛优、黄渤……
B:葛优不错。
《惊魂记》(1960,Alfred Hitchcock)中的大男孩Norman是一家汽车旅馆的老板,他的房间中收集着各种各样绘画和鸟类标本,而受害者Marion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吃东西的样子像只鸟”。
M:老板就是老大哥,老大哥是一台摄像机,是拍画面用的。是个很抽象的人。
S:老大哥是一个有窥视癖的考古学家,窥视是为了了解当下,考古是为了向过往取经,加在一起就是历史叙事,历史是his-story,带着目的讲故事,但是故事是矢量的,它有方向。故事的方向就是历史观,然后再转化成意识形态,被作为某种集体意识养料投放。
B:我觉得女孩子穿平底鞋的时候,踮起脚,鞋子落在地上,那个脚跟脚踝的曲线很美。
R:好像毕赣也是足控,在《地球》里拍了很久的汤唯的脚。
M:我觉得每个女性都有属于她自己的美的感觉。我个人特别喜欢小眼睛,喜欢笑起来像猫一样的女人。有那个表情我觉得就已经很美了。
S:美好像跟声音也有关系,或者口音。
M:还有环境,看到美女在上厕所,拉屎什么的,人设就崩了……
P:我突然想吃涮牛肉了。我们等下去吃六盘水吧!
特 别 感 谢 此 次 漫 谈 的 参 与 者
图 片 来 源 于 网 络
编 辑📝| 薛 路
推 荐 阅 读 |Reading Recommende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想象力学实验室):想象力学×白清文「复调」#04 下午茶(下)